fun88乐天堂

履职尽责 创新驱动——助推凉山农业农村改革发展

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4-02-11

  凉山州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,结合凉山“三农”实际依法行使立法和监督职能,加大对“三农”工作的立法和监督力度,两年多来,启动涉农地方立法三项,其中修定地方性法规1个、开展涉农执法检查4次、听取涉农专项工作报告2次、形成涉农调研报告8个,通过这些地方立法和法律工作监督,督促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“两个科学发展重中之重”要求,以农业强为目标、农村美为重点、农民富为根本,众志成城塔吊班、攻坚克难,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,取得了粮食产量“十一连增”、农民收入“十一连快”的显著成绩。 2013年,全州实现农业增加值234亿元、增长4.8%,粮食产量207万吨、增长3.9%,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功率、增长14.6%输出机构,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向好发展态势。

  一、加大实施“农民收入倍增工程”监督力度,狠抓责任落实,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

  把农民增收目标与全面小康指标相对接,以落实农民增收县市委书记、县市长负责制为抓手,狠抓农民增收制度创新、机制创新和措施落实。

  一是从落实责任抓起,健全制度机制,扭住问题攻坚,形成农民增收工作强大合力。建立农民增收工作通报和联席会议制度,按照省上评分办法,对县市季度、半年、全年农民增收情况打分排位,通报县市农民增收排名,对排名靠后的县提出预警、落实整改。每季度召开农民增收会商联席会议,分析会商农民增收进度情况。强化综合考核、农业农村经济目标考核制度,把农民增收成效纳入州委、州政府对县市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,分值由2分提高到3分。在州对县市农业农村经济综合目标考核中,农民增收工作考核权重由20%提高到30%。

  二是从劳务开发突破,狠抓技能培训,强化转移输出,持续稳定增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。坚持内抓培训、输出机构、工作机构建设,外抓输出市场、用工信息传输。前往沿海地区开拓劳务输出市场,在西昌举办劳务开发跨区域输出对接会,成功开通“新农通”凉山频道,表彰优秀创业之星、优秀农民工,送政策、送法律、送培训进村入户,鼓励农民外出务工、创业。健全农民外出务工电子台账,全州登记在册的务工农民达89.8万人。2013年,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7.98万人,实现劳务收入106.22亿元,提前两年实现劳务收入1百亿元目标。

  二、加大实施“生产能力建设工程”监督力度,发挥比较优势,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

 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,政、企、农“三方”联动,基地规划、设施配套、科技支撑、主体带动“四点”着力,打造大基地、大产业、大品牌。

  一是构建“四个一”机制,破“瓶颈”拉“短板”,加快特色产业发展。编制“一个规划”,突出产业发展区域化布局、规模化发展、产业化经营老化故障,用规划规范基地建设、加工布局和营销流通发展。落实“一套政策”,积极创新投入机制,整合项目、捆绑投入,用于特色产业良种繁育、基地建设、龙头企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。推行“一个办法”,每项主导产业都制定年度实施意见,明确目标任务、主要措施、责任部门、进度时间。健全“一套班子”,州、县市、乡镇、村“四级联动”,构建领导抓片、部门抓线最小实体状态、多力并举的产业发展机制。

  二是挖掘放大资源优势尖嘴钳,连片成带建设特色产业基地,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。锁定500亿元绿色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目标,以家庭经营为基础,以省、州级现代农业(畜牧、林业)重点县建设为带动,抓点带面,加快推进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、中国苦荞之都、国家重要的优质花卉基地、中国茧丝之都、全国优质高原水果基地、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、四川重要的特色农产品输出基地等“八大”特色产业基地建设。2013年,收购烟叶260.05万担、烟农增收5.15亿元,马铃薯鲜薯产量340.99万吨、薯农新增收入1.81亿元,产茧49.09万担、蚕农新增收1.5。亿元,水果产量102.9万吨、果农新增收入9600万元,蔬菜产量243万吨、菜农新增收入2.42亿元。肉、蛋、奶产量分别达到44.54万吨振幅、2.63万吨和4.39万吨,畜牧业产值完成144.21亿元。新增核桃等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,实现林业总产值77亿元。

  三、加大实施农业产业化“排头兵工程”监督力度,着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,创建“大凉山”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

  坚持家庭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,鼓励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全州流转土地60多万亩车锁。加大培育“潜力企业”,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持续深化品牌建设,延伸农业产业链,增加产业附加值。

  一是强化互助合作“活”起来。加强省级、州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建设,加快推进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。近三年来,创建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32个,培育州级农民合作示范组织41个、州级财政落实州级示范合作组织建设资金200万元。全州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2570个、种养大户61590个,纳入规范化培育的家庭农场4208个。

  二是强化龙头引领“舞”起来。开展县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认定工作,把农业招商引资任务纳入州对县市目标考核。近年来,全州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41家。在第14届西博会四川农博会上,发布农业招商引资项目89个、引资额198.2亿元、签约农业合作项目4.8亿元,27家企业落实贴息资金437.29万元。

  三是强化大凉山农产品品牌“响”起来。锁定把“大凉山”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向全省、全国目标,行政推动、企业主体、社会参与,持续深化品牌建设活动。近年来,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件、四川省名牌产品14个、四川省著名商标16件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2个、“三品”认证224个,去年成功创建“中国苦荞之都”、“中国茧丝之都”。通过两年努力,全州统一“大凉山”特色农产品标识、包装、字体和广告宣传用词用语的产品及系列产品达1054个,“大凉山”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集群效应初步显现。

收缩